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舟山旅游网 首页 海岛资讯 旅游资讯 查看内容

舟山地名谣谚里的嵊山渔场

2018-3-21 08:05| 查看: 2776| 评论: 0 |原作者: admin

简介:脍炙人口的渔歌渔谚,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了解渔区风土人情的语言密码。这些渔业谣谚,有的涉及渔业生产,总结鱼发规律与时机,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有的赞美海鲜营养与价值,还有的涉及渔区地名, ...

       脍炙人口的渔歌渔谚,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了解渔区风土人情的语言密码。这些渔业谣谚,有的涉及渔业生产,总结鱼发规律与时机,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有的赞美海鲜营养与价值,还有的涉及渔区地名,反映渔民的民俗生活。

  三句勿离本腔,舟山人讲渔场。

  一登上嵊山岛码头,迎面就可以看见“百年渔场”四个大字。是啊,关于嵊山的形象,似乎全涵盖在“渔场”两个字里。

  嵊山岛和周围海域具有地理、自然、海况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形成一个富饶的渔场,是舟山渔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盛产大小黄鱼、墨鱼、带鱼四大经济水产和各种花色杂鱼、淡菜、海蜒、贝藻类等,有天然鱼仓之称。

  上个世纪70年代,是嵊山渔场全盛时期。尤其是冬季带鱼汛,“万艘渔船汇嵊山,十万渔民上战场”。沿海六省二市10余万渔民、1万多艘渔船云集于此,捕捞时间之长,产量之高,一直占整个东海渔区的首位。

  想要了解嵊山的渔业,那就听听渔民的语言——渔歌渔谚。经历大风大浪的嵊山渔民,在长期的海上捕捞作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他们还以顺口溜的形式,创作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渔歌渔谚,世代口口相传。

  一 乌贼渔场真大猛

  乌贼也称墨鱼,因体内有墨囊而得名。这是一种暖水性洄游的头足类软体动物。舟山渔场盛产的乌贼为曼氏无针乌贼,平时栖息在台湾以东的深水海域,每年春夏之交洄游至嵊泗等地水色澄清、岩藻茂盛的岛礁附近,索饵、产卵、栖息。“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立夏东南风,乌贼匆匆入山中”,在每年立夏到夏至,即农历四月至五月,嵊山及附近海域迎来乌贼的旺汛期。当然,乌贼的洄游、产卵和集群受大风及潮流影响较大,鱼汛期有早有迟。

20180320042031712.jpg

  嵊山及周边海域(包括马鞍列岛的枸杞、绿华等),岛礁密布,乌贼最喜欢这样碧水清澄、岛礁丛生的生活环境,历史上那里就是乌贼的重要产区。旧时嵊泗渔民传唱的民谣《嵊泗是个大渔场》,里面有一段关于“乌贼渔场真大猛”的描述,对嵊山等乌贼产地的岛礁特点、生产作业方式做了描写,这首民谣涉及不少嵊山等地的渔业地名。

  篷礁黄礁下半洋,

  壁下野猫照船亮。

  羊头礁,悬水长,

  油秃外独怕回头涨。

  炒沙泥红网地长,

  鳗咀头二块生。

  大宫小宫缸爿礁,

  水头真深猛。

  马鞍山介高,

  横肋虫横生。

  水底笋礁添拖猛,

  三礁是有三块生。

  倒船礁造起红白亮,

  嵊山枸杞统是乌贼厂。

  乌贼发在近滩横,

  拖上乌贼来晒鲞。

  装到上海鱼市场,

  广东香港交关行。

  ——节选自民谣《嵊泗是个大渔场》,演唱者:王信荣,采录者:金德章。原载《海中洲》杂志2003年第五期。

  诗歌中的“篷礁黄礁下半洋”,篷礁属于绿华,该礁小而高耸,周围常常有浪花翻涌,远望似船之篷帆,故名。半洋礁,属枸杞乡。黄礁,岩石色黄,属嵊山,原系上黄礁、中黄礁、东黄礁三岛之总称。乌贼的习性就是喜欢在岛礁附近栖息。

  壁下野猫照船亮。壁下和野猫洞原来是嵊山镇所辖的两个海岛,两岛相距不过20米,现已经通过筑堤把两个岛屿连接起来。附近海域也是盛产乌贼的地方。照船,是当地的作业方式。每当夏汛来临,乌贼多聚集在近岸浅水岩滩之上。鱼汛之夜,嵊山附近海域会出现一团团渔火,灿若巨星,形成一道奇特、壮观而美丽的海上风景线。那是嵊山渔民在进行“照乌贼”的捕捞作业。“照乌贼”作业也称“火篮照乌贼”,是利用乌贼喜欢光亮而进行的一种渔捞作业,分船照和岸照两种。船照,即在太阳下山后将船摇至海底平坦而潮流平缓之处,称“照地”,锚泊后下网,再在船舷搭架火篮引诱乌贼入网。岸照,就是渔民持火篮在岸边,放网诱捕乌贼。所谓“火照扳罾,乌贼坐等”,海面上“火篮”之火点映粼粼波光蔚为壮观。

  羊头礁,悬水长。羊头礁,因礁峰尖耸,形似羊头而得名,位于壁下附近海域。

  油秃外独怕回头涨。油秃,亦写作油塔、圆塔,在嵊山岛东北侧,附近海域有大圆塔屿、小圆塔屿、大中城礁、小中城礁等岛礁,也是乌贼生活的乐园。

  炒沙泥红网地长。炒沙泥红,当地人又称“草沙泥红”,位于嵊山东侧海域。网地,嵊山岛渔民白天采用拖网作业,在岸边捕捞墨鱼。“草沙泥红”是渔民拖网作业的主要海域。

  鳗咀头二块生。嵊山鳗咀头岬角突出,对面有鳗鱼头屿,好似鳗嘴、鳗头分两块。

  大宫小宫缸爿礁,水头真深猛。小宫礁,属于明礁,现划入岛类。曾经名小贡山。大宫山,位于马鞍列岛东部。缸爿礁,亦写作江爿礁。以上三个岛礁均属于枸杞乡。

  马鞍山介高,横肋虫横生。马鞍山,属于枸杞乡。横肋虫,即嵊山岛北部的横拦嘴,附近有横拦嘴礁。

  水底笋礁添拖猛。水底笋礁属于枸杞乡,礁顶较尖,宛如竹笋伸出海面。

  三礁是有三块生。三礁,属花鸟乡。

  倒船礁造起红白亮。倒船礁是位于嵊山岛箱子岙外的岛礁(一说为枸杞乡的小捣臼屿)。关于倒船礁,渔民们会说起一段心酸的故事。传说,倒船礁伤船、伤网,但是不伤人。某年,有一条福建捕鱼船到嵊山来捕鱼,过岙口时,船搁在倒船礁上翻掉了,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其中一个渔民刚刚做新郎,真是罪过啊!他的漂亮新娘跑到礁上去祭祀亡夫,跳海自尽,这位烈性女子在海底找到了自己的丈夫,而后又找到了海龙王去评道理。海龙王一听后自觉理亏,就封新娘子夫妻为礁神,礁神从此保护抲鱼人不受伤害。“红白亮”,是渔政部门设置的渔用灯标,闪红白数秒,提醒过往渔船注意避让暗礁。一闪一闪的“红白亮”,才真正是渔民的保护神。

  嵊山枸杞统是乌贼厂。初夏时节的墨鱼汛,吸引了大量来自温州平阳、瑞安等地的渔民,他们在嵊山等岛上搭草厂(即草棚)、垒灶头,从事乌贼捕捞。嵊山、壁下等岛上,灶头连灶头,草厂连草厂,都忙着加工乌贼。

  乌贼发在近滩横。墨鱼习性喜好水质澄清并在礁丛海藻茂密的近岸海域进行产卵索饵,渔民摇着小船,在岛边用拖网捕捞,也有用板罾和竹笼诱捕,还有渔民站在岸礁上用“撩篷”也能捕获。据老渔民回忆,过去立夏时节,嵊山滩横沿“绞绞动”全是乌贼,用撩盆随便一掏就能捕获许多。

  拖上乌贼来晒鲞。夏汛时节的嵊山,只见沙滩上、石崖上都晒满了洁白的墨鱼鲞,整个嵊山岛成了墨鱼鲞的世界。正如渔民歌谣所唱:“四月乌贼发近洋,火照乌贼到滩湾,满滩乌贼满晒场,家家叠满螟蜅鲞”。

  嵊山的墨鱼汛,一般比舟山南部海域要晚一些。“乌贼南捕北”,乌贼是从南部海域开始先捕,作业区域逐渐北移。青浜、庙子湖、东福山乌贼鱼汛早发,谷雨开始就能捕捞。嵊泗海域的乌贼鱼汛晚发,乌贼至立夏前后进入嵊山、壁下、花鸟、绿华等外围岛屿的礁岩处索饵产卵。“乌贼象小囝,立夏戤山,小满生蛋。”每年小满至芒种墨鱼旺发,直到小暑结束,这段时间正是嵊山海域捕乌贼的好时节。在蔚蓝的海水中,渔民们常常可以目睹到墨鱼群惊慌吐墨,海水霎时间变成乌黑一团,墨鱼想乘机逃跑却又不幸落入渔网。

  “北里生,南里养,再到北里来剖鲞。”指墨鱼洄游规律。乌贼产卵在嵊泗列岛,孵出小乌贼到南洋去过冬,到立夏、端午又回到嵊泗来产卵时,被渔民捕上剖鲞。北里,指的就是嵊山附近海域。

20180320041949224.jpg

  关于嵊山盛产乌贼,还有很多的渔谚,如“嵊山会一会,花鸟戤一戤”,“嵊山乌贼喂喂响,勿如绿华(花鸟)夜东涨”。“喂喂响”那是捕鱼人欢呼的声音,丰收的喜悦,渔家的自豪,尽在其中矣。“勿如绿华(花鸟)夜东涨”,夏汛东风来,夜里涨潮的时候,乌贼旺发。渔民捕乌贼要“赶山头”,上“绿华”,跑“花鸟”,摇摇船一路摇过去,很慢,正好碰到“夜东涨”,那真是撞大运了。渔业丰收,有时候凭的还是运气,有着靠天吃饭的无奈。

  关于嵊山的乌贼,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渔谚“壁下野猫洞,乌贼夜夜拢”。琅琅上口的一句谚语,言简意赅地写出乌贼旺发的景象。壁下野猫洞,那山洞最初叫杨梅洞,据说洞口附近有杨梅树。清代光绪年间,嵊山一带乌贼旺发,岱山、宁波等地渔民纷至沓来,消息还传到了温州一带,平阳、乐清、瑞安等地渔民也纷纷带著拔浆船、乌贼笼,举家北上来安基、壁下扎根落户。温州人发的语音与嵊泗人不同。杨梅,温州方言发音为“野蛮”。嵊泗人根据“野蛮”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即为“野猫”,于是乎杨梅洞变成了野猫洞,“壁下野猫洞,乌贼夜夜拢”也成了当地的渔谣。其实,温州人方言叫的依然是杨梅洞,只是嵊泗人听了误解为野猫洞。温州渔民定居野猫洞,原来是为了“乌贼夜夜拢”。这一场夏季墨鱼汛,吸引了多少沿海渔民啊!

  二 嵊山带鱼长又长

  带鱼身段长又长,发在嵊山浪岗洋。

  带鱼过嵊山,抲得满舱板。

  舟山群岛,带鱼汛最旺的是每年冬汛的嵊山渔场。嵊山渔场冬季带鱼汛,一般是从农历立冬开始,至大寒结束,即公历每年11月初至来年1月底。

  与墨鱼汛不同,带鱼汛是由北捕到南,捕捞作业时间皆为先北洋,后南洋。每当秋末冬初,带鱼就逐渐开始集群,准备进行南下越冬洄游,带鱼鱼群从嵊泗花鸟山、嵊山一带东北方向,向嵊山渔场海域洄游,大批渔船迎头赶往进行捕捞生产,闻名全国沿海的舟山冬季带鱼汛,即由此开始。从1956年之前,舟山渔场渔获量均以大黄鱼居首位。1956年嵊山渔场大规模的冬季带鱼汛形成后,带鱼成为舟山渔场的主打产品。

  长期以来,嵊山等渔区流传着不少渔谚,如“带鱼过嵊山,抲得满舱板;要想再高产,浪岗到甩山”,“浪岗西嘴头,一网两船头。”“嵊山鳗嘴头,一网双满载。”“抲蚤勿离纽攀,抲带鱼勿离甩山”等,把舟山渔场冬季带鱼汛期间渔民捕捞作业的主要海域、地点及其渔获丰歉,乃至选择作业网地等等,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带鱼到嵊山,抲得满舱板;要想超高产,浪岗到甩山”。

20180320042005579.jpg

  冬季,排山倒海的带鱼,从北向南涌来。带鱼汛从花鸟一带捕到嵊山,已经获得了很好收成,但要想超高产,关键还在浪岗到甩山一带。因为此后风暴增多,鱼群分散,生产时间减少,产量渐减。至此,冬汛带鱼生产能不能高产,浪岗到甩山(属普陀区东极镇)一带是生产的关键地段。

  “十一月带鱼两头尖,抲鱼抲到海礁边”,“带鱼两头尖,勿离海礁边;要吃鲜带鱼,还在浪岗边”。这里的海礁,指的是嵊山岛东南的一组群礁。因该岛礁无土、几无植被覆盖,故别名童岛,古代亦称海驴礁、海螺礁。群礁由大小13个明礁、3个干出礁、2个暗礁组成。群礁附近海域,海水碧澄,为嵊山渔场外缘,盛产带鱼、黄鱼、石斑鱼等。

  渔船生产地点处在两个岛屿之间时叫“挑担”。一句渔谚说“海礁、浪岗挑担,带鱼会发交交关”,说的就是海礁与浪岗之间的海域,带鱼旺发。最多的一天,嵊山渔场捕了多少带鱼?据相关统计,1955年12月l8日一天捕获带鱼3750余吨,创嵊山渔场日产量历史最高纪录。据当时的《舟山报》报道:“那一天鱼发得湧,发得广,从海礁南亮门到北亮门,浪岗与嵊山‘挑担’之间都有带鱼。鱼的片子很齐、很阔,最大的带鱼每条有1斤9两左右,一般都在1斤左右。这是嵊山渔场几十年未有过的。如嵊山镇第二渔业社小对船老大吕青利说:我抲了30多年带鱼,最多每天只抲过5000多斤,从来没有见过像今年这样湧的带鱼。 ’”渔民把带鱼旺发的情景用一个“湧”字来表达,这些带鱼是像潮水一样的涌出来。“亮门”也是渔区的俗语,渔船在航行途中看到正前方两岛之间的空隙处叫“亮门”,嵊山的海礁,各个岛礁之间,有“南亮门”和“北亮门”之说。当时有位诗人根据“海礁、浪岗挑担”的渔谚,写了一首诗歌,诗歌中形象刻画了渔民丰收的喜悦,大有“带鱼汛里说丰年”的味道:

  浪岗、海礁挑担,

  带鱼会发“交交关”。

  渔场指导船拼命喊,

  渔船快点来。

  一网好掏几百担,

  “号哨”下网快点、快点再快点,

  抓紧过鲜回头再来,

  夜南水追着再来装两船。

  话讲回来,海上捕捞绝没有渔谚说说那么容易。“呒没一点小本事,难吃嵊山带鱼丝”,在宁波姜山镇励江岸村的渔民也同样传唱“舟山没有小本事,否来吃嵊山带鱼丝”,这些渔谚旨在说明,想要捕获嵊山带鱼,还是需要很多本事的。渔老大要会看水色,要找潮水好、潮流缓的地方生产,还要注意风对潮水的影响等等,无论渔业捕捞经验还是航海驾驶技术要求不要太高哦!


收藏 邀请
鲜花
鲜花
握手
握手
雷人
雷人
路过
路过
鸡蛋
鸡蛋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