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舟山旅游网 首页 海岛资讯 旅游资讯 查看内容

舟山旅游嵊山,“百年渔场”的底气与心气

2019-8-21 08:22| 查看: 1658| 评论: 0 |原作者: admin

简介:东崖绝壁景点  “诸岛至尽也,而曰尽山。”尽山,即如今的嵊山。  这个中国最东端的住人岛,曾因嵊山渔场的辉煌而喧嚣繁华、声名远扬,又因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沉寂落寞、风光不再。  静默中的嵊山并未停止探索前 ...
W020190820584865076813.jpg
东崖绝壁景点
  “诸岛至尽也,而曰尽山。”尽山,即如今的嵊山。
  这个中国最东端的住人岛,曾因嵊山渔场的辉煌而喧嚣繁华、声名远扬,又因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沉寂落寞、风光不再。
  静默中的嵊山并未停止探索前行的步伐,几十年起起落落,终究逃不过“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宿命”。
  今天,嵊山再一次出发,寻找最适合的自己。凭借独特资源优势,发展高品质海岛旅游,嵊山正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海岛名片
  嵊山镇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由大小51个岛屿组成,海岸线总长19.3公里,为马鞍列岛最大锚泊地,是全国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全省最大的鲜活海水产品出口基地。全镇陆地总面积为7.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
W020190820584865082182.jpg
后头湾“绿野仙踪”。
  “百年渔场”的高光时刻
  从沈家门半升洞出发,船行3个多小时后,靠上嵊山泗洲塘客运码头。
  走出码头区,便进入镇里的主街。沿途改建的尽山广场墙上一组老照片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
  锃亮带鱼铺满一艘艘木质渔船,大黄鱼由人挑担过秤堆满场,乌贼鲞洒得满沙滩令人无处落脚……
  照片上记录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渔业生产的日常场景。
  老一辈嵊山人都记得,那些年的冬汛,三省一市十多万渔民奔赴嵊山渔场,日夜奋战捕捞带鱼。风平浪静之时,小镇也是安安静静;一到有风时日,小镇就变得热闹喧嚣,渔船就近避风,所有渔民上岸“休战”,启动小岛人山人海模式。
  “人在街上是不用走的,人群会挤着你走路。镇上所有人家都会临时出租房子,连家中门板也能当床出租。入夜后,满港渔船都亮起了灯,将整座渔港照得通亮,岸上的居民家中都不用点灯照明。”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嵊山的冬汛盛况,住在码头边的93岁老人陈岳庆记忆犹新。
  陈岳庆虽渔民出身,但一手木船匠手艺也十分了得。每有船到港,他和镇上很多人一样,投入到为各地渔船、渔民服务的大军中。这支大军中,有修补船只的,有补网的,有卖食物的,有帮抬木材的,有打渔绳的……几乎整个镇的居民都在为这些渔民服务,除了要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外,其他活嵊山人都包了。
  “当时的嵊山人还是穷的,但因这‘十万渔民’,还有各个省市渔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嵊山人打开了眼界,能够很快地接受外来事物,并在服务中学会了赚钱,也为后来嵊山人会做生意打下了基础。”原嵊山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郑满堂说。
  一只小虾米走南闯北
  对于嵊山这样的一个边缘小岛来说,渔业就是“独一无二”的产业,是岛上所有居民的生计所在。
  1965年,17岁的郑满堂参加生产了,摇着一艘“哎呀”船出海捕鱼。这种小船遇7级、8级风时,经常在渔民的一声“哎呀”声中掀翻,由此而得名。
  那些辛苦而又危险的日子,对郑满堂来说是在1982年后实行渔业包干到户,才逐年好转。当时,郑满堂和镇上很多人一样走出“集体大门”,自筹本钱买船开始拖虾作业。
  由此,嵊山渔民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以家庭作坊式的虾米产业开始“横扫”小镇。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一股烤虾味,码头边随处可见随意搭建的灶头,但凡有平坦之地必晒有红彤彤诱人的虾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嵊山的虾米“走南闯北”,最远的一直被贩卖到东北一带。“我老太婆当年也背着自家的虾米到南京、大连等地卖过。 ”郑满堂笑道。
  虾米产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批专门搞收购、做加工、跑销售的生意人,同时还催生了制冰、卖泡沫箱、打包装等衍生的配套服务业务。但虾米加工也仅红火了六七年,渐走下坡路。
  这次上岛,我们还是在嵊山西洋湾烤虾集聚区中看到落户至此的几家烤虾加工散户。这已是被市场“淘”过后,所剩不多的几家加工户了。
  活蟹暂养出口催生一批水产企业
  在前往满咀头的途中,沿港公路两侧偶尔还能见到废弃的活蟹暂养水泥池,这样的池子在当年几乎遍布全镇沿港公路两侧。
  活梭子蟹暂养,是上世纪90年代继虾米产业“熄火”后的新产业,嵊山也由此兴办了一批水产加工企业,并走上水产品外贸出口之路。
  今年76岁的郑根信说,当时全镇陆续办起来的大小水产加工企业有二三十家,主要就是做活梭子蟹暂养及出口。
  海洋资源的衰退,加上企业初涉外贸不大“精明”,遭人算计、生意纠纷多,最终使得大部分基础薄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活蟹暂养产业也在二十一世纪初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活蟹暂养产业的衰落,郑满堂也受到波及。当时已是村支书的他一手创办了村级企业做活蟹暂养,前几年生意红火,最终也因无法回收货款而破产,欠下了180多万元的债务。他一人承担下了所有债务,转身搞起了贻贝养殖。
  当时为了还债,他将希望寄托在养殖业上。郑满堂说:“贻贝养殖业的兴起确实也挽救了部分企业。经过大浪淘沙后,大企业更正规了,小企业解散后则又各自走上了新的创业路。 ”
  2000年后,嵊山有一批渔民转产投入养殖业。另一批正愁“产品”的水产企业也跟着做起了贻贝加工,开发新产品。
  借着这颗贻贝,郑满堂终于在2013年将债务全部还清。如今,他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继续着贻贝养殖,每年有不错的收益。
  经历了几十年起起落落,郑满堂更加深信,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应是嵊山接下来要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将来嵊山发展的重要产业。嵊山是有底蕴、有基础的。 ”
  旅游风情小镇蓄势待发
  沿着主街由南向北而行,一路上街两侧的店铺、门面皆已统一着色规划,原木牌匾的厚重,映衬着“百年渔场”的历史感,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原本要拎着裤腿踮脚走路的农贸市场前又湿又挤的马路,如今改造后地面干净,路面宽敞。满街的鱼货,现都被“归整”到了箱子岙码头边的“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
  这里除了本地渔船和客商交易外,还吸引了一些外来的船只和客商,每天凌晨时分开始交易,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有时一些游客也会进场采购,成为当地另一个特殊景点。
  “这两年,到嵊山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阿拉街面和路上也变得清爽、好看了。 ”郑根信退休后,也搭上了“旅游线”,每天在镇文化礼堂上班,时常为游客讲述“十万渔民”的故事,讲述嵊山人敢拼敢闯的故事。
  东崖绝壁看日出,西洋湾里看日落,已成了嵊山的两大热门景点,后头湾“绿野仙踪”更是红遍全球,一家家民宿也应运而生。
  但这些改变,却并不让嵊山人满足。看到枸杞、花鸟等小岛旅游业快速发展,他们更着急了,盼着镇里快点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
  “不是不想开发,而是要慎重科学开发。 ”在采访嵊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时,他们表达了共同的想法,嵊山发展海岛旅游业是有资源优势的,嵊山有“百年渔场”积累的深厚渔业文化,有最具海味的海洋海岛风光,有最鲜美的海鲜产品,而且就小岛来说,嵊山人可以说是见过世面、经商意识比较强的,这是他们发展旅游业的底气所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将其发挥到极致,是需要科学规划的,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
  规划已经展开,嵊山镇的目标是要培育建设“尽山”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目前正重点规划开发以大玉湾沙滩为核心的区域,打造精品民宿综合体。
  在海岛旅游“热浪”中,嵊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不搞低水平重复,力求独特性、精品化和文化品味,并期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下嵊山镇引导管理民间旅游投资的重点,就像渔家民宿的发展,嵊山镇“卡住”了千篇一律的普通民宿,催生了“极东忆栈”“等风来”等一批精品民宿。
  离岛当天凌晨4时20分,在嵊山满咀头东崖绝壁,满山站满等待日出的人们。远处的海平面,正在一点一滴地亮起,近处的人们举着照相机、手机,摆着姿势等待新一天的红日升起……

收藏 邀请
鲜花
鲜花
握手
握手
雷人
雷人
路过
路过
鸡蛋
鸡蛋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